4月18日,全市场ETF总规模首次突破4万亿元大关,标志着以ETF为代表的指数化投资已成为公募基金行业的核心增长引擎。自去年9月底ETF规模突破3万亿元以来,仅用了约6个月时间就达到了新的里程碑。
2004年首只ETF“华夏上证50ETF”成立,开启了中国ETF市场的发展序幕。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国ETF市场实现了显著的增长。从2004年起步到2021年突破首个万亿元规模用了17年,第二个万亿元则耗时3年,2024年更是以惊人的9个月完成第三个万亿元增量。
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和政策大力支持的双重推动下,中国ETF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24年新“国九条”建立ETF快速审批通道,央行推出互换便利工具提供流动性支持,叠加国家队资金持续增持,共同推动ETF市场规模持续扩容。截至4月18日,境内ETF总规模已成功突破4万亿元大关,体现了强大的“加速度”。
中国ETF市场实现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多项核心因素:监管部门持续的政策支持为ETF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增强了市场参与主体的信心;机构投资者占比提升和个人投资者专业水平提高,市场对ETF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越来越多投资者认可以ETF为代表的指数化投资新趋势。目前沪市ETF参与账户数近1000万户,去年“9·24”以来增长约200万户。
从这4万亿元规模构成来看,权益ETF仍然占主导地位。股票型ETF的规模已达到2.94万亿元,占ETF市场总规模的73.54%;跨境ETF规模4970.23亿元,占总规模的12.41%;债券型ETF规模2392.05亿元,占5.97%;货币型ETF规模1738.37亿元、商品型ETF规模1465.58亿元,分别占ETF总规模的4.34%和3.66%。
股票型ETF中,规模最大的是规模指数ETF,也就是宽基ETF,最新规模为2.19万亿元,占ETF总规模的54.67%。在所有宽基ETF中,沪深300ETF近期整体规模重回万亿级大关,也是唯一一个规模突破万亿元的宽基ETF赛道。
基金管理人方面,截至4月17日,全市场共有54家公募持牌机构布局ETF业务。其中管理规模超过千亿元的公司共有12家,合计占据了全市场ETF总规模的近85%;相比之下,其余42家基金公司管理的ETF规模仅有全市场总规模的15%,尾部10家公司的ETF管理规模甚至不足14亿元,显示出强大的马太效应。
在头部效应和强者恒强的背景下,中小型基金公司进入ETF赛道只能选择另辟蹊径。有人选择在产品创新上发力,也有机构选择结合自身优势、聚焦细分领域来“突围”,例如抢先发行首只挂钩相关指数的ETF产品等,通过率先推出具有高辨识度的指数产品来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
当前ETF市场已经形成了“头部垄断+细分突围”的市场格局。多位业内人士指出,这样的市场格局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头部公募依托规模优势保持领先地位,而中小机构则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在细分市场寻求发展空间。
对于ETF业务来说,4万亿元是一个新起点。中国ETF市场正以“飞轮效应”加速驶入黄金时代。ETF产品的蓬勃发展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正在向更加成熟、国际化的方向迈进;ETF以其便捷的交易特性,有效降低了普通投资者的参与门槛,提升了市场流动性,对平抑市场波动、提高运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日益丰富的ETF产品线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资产配置工具,在满足不同投资需求的同时,也优化了资本市场的整体生态;ETF的壮大还有助于引导社会资金更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为国家战略实施和产业升级提供金融支持。
未来10年,ETF规模有望突破10万亿元。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ETF业务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部分热门赛道和主题出现了大量相似的ETF产品,导致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之间的差异化优势逐渐减弱。另外,部分投资者对ETF的风险特征、投资策略和套利机制缺乏深入了解,容易在市场波动中做出非理性决策,投资者对ETF的认知和理解仍需进一步提升。
随着新一轮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各项措施稳步推进,境内指数化投资发展空间广阔,ETF市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未来应持续丰富ETF产品高质量供给,服务实体经济与居民财富管理;落实“科创板八条”相关举措,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断优化ETF场内配套机制,为中长期资金入市营造良好环境;加强境内外市场宣传推广,提升ETF影响力竞争力;丰富ETF应用场景,构建ETF市场良好生态。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