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的所谓“对等关税”政策引发了全球资产市场的剧烈波动,尤其是科技板块受到明显影响。尽管如此,中国资产在经历回调后展现出更强的韧性,多家知名机构依然看好科技主线。中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秦培景指出,真正由创新驱动的自主科技板块短期内可能受情绪波动影响较大,但从中期来看,这类板块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有限,并且符合中国的长期战略和政策方向。
秦培景认为,在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过程中,研发投入强度与创新业务转化效率将成为跨市场估值重估的核心标准。外资对硬科技壁垒与生态扩张弹性的定价权重增加,将推动A股与港股逐步形成“高研发溢价资产引领估值中枢上移、传统行业估值分层加剧”的新格局。
自2月以来,港股率先启动了“中国资产重估”,即使近期出现大幅波动,但仍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与此同时,美国科技股因关税问题遭遇抛售,“东升西落”的叙事逐渐增多。秦培景表示,这反映出全球资本对中国资产的风险偏好显著提升。长期以来,中国科技资产在资本市场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折价,DeepSeek的成功有望终结这种悲观预期,推动中国底层资产价格重估。
秦培景认为,中国资产重估是资本市场对科技突破、政策赋能与全球资金流动共振的重新定价过程,核心逻辑在于“科技价值发现+产业升级验证”。短期来看,中国在AI技术方面的突破打破了“中美科技代差”的悲观预期,推动全球资金对中国科技资产进行再配置。长期来看,中国正通过“新质生产力+并购重组”重构产业链附加值,将传统产业积累转化为科技生态竞争力,例如央国企通过并购整合加速技术商业化。
从市场估值水平来看,截至4月10日,香港恒生指数的动态市盈率位于2010年以来的56.06%分位,沪深300指数位于43.64%分位。秦培景表示,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比较,中国资产当前的估值并不贵。然而,A股科技板块经历阶段性估值扩张后已进入分化调整期,人工智能等高景气赛道市盈率突破历史中枢,交易拥挤与筹码集中现象凸显短期过热风险,但底层逻辑仍由技术迭代与场景落地支撑;港股市场则因流动性折价与地缘因素压制持续处于估值洼地,恒生科技指数相较全球科技基准指数的深度折价与盈利预测上修形成错配。
秦培景预计,未来3到5年,中国资产重估将沿着“技术突破兑现—政策乘数释放—产业链价值重塑”的路径展开。在技术突破方面,人形机器人关节驱动与感知系统持续迭代,商业航天领域可回收火箭技术成熟度跨越临界点,预计相关行业将在2025年迎来规模化量产拐点;在政策赋能方面,央国企通过战略性并购重组优化资产组合,叠加股权激励与分红机制改革,推动市值管理能力系统性提升;在产业链重构方面,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突破窗口已然打开,从基础工艺到高端制程的垂直整合加速打破技术壁垒。
市场定价体系也将发生深刻变化。“研发正估值”将成为未来市场对科技定价的核心逻辑,估值体系正从传统PE(市盈率)估值转向“主业PE+创新业务PS(市销率)估值”双轨模型。过去几年,中国科技巨头往往被用整体法PE来估值,新业务研发导致的亏损因此以负估值体现在总市值中。秦培景认为,未来科技企业的传统估值范式会被取代,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创新业务转化效率将成为关键指标。
对于投资者而言,秦培景建议采取“杠铃策略”,即平滑波动的最优选择。此外,他更看好港股互联网和AI科技板块。在这波中国资产重估引发的行情中,港股不仅率先起势,涨幅也更明显。南向资金成为做多港股的主力之一,4月9日净买入额高达355.87亿港元,创历史新高。秦培景认为,未来A股和港股的分化将沿着三条轴线深化:资金属性上,南向资金基于产业政策确定性布局港股科技龙头,而全球长线资本更侧重企业自由现金流改善与ESG治理溢价;产业映射上,A股通过智能驾驶、低空经济等制造端创新构建技术护城河,港股则依托平台经济数据要素优势加速AI大模型商业化落地;政策弹性上,港股对国际资本风险偏好的敏感性使其成为地缘博弈的“压力测试场”,而A股更多反映国内产业政策迭代节奏。
上一篇:高纯石英矿成中国第174号矿种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