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研三款智能医疗器械
- 国际
- 2025-04-11 18:38:57
- 23
图:科大申亚京副教授(左三)领导的团队,近日成功结合人工智能及机器人技术,研发出三款突破性的智能医疗器械。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副教授申亚京领导的团队,近日成功结合人工智能及机械人技术,研发出三款突破性的智能医疗器械,分别适用于诊疗监测、手术辅助及术后复康,其中包括针对“长新冠”症状研发的居家肺部检测仪,团队正将器械进一步商品化研发。 申教授表示,人工智能及机械人技术日新月异,人机互动的潜力无限,定必成为未来的大势所趋。是次研发的一系列医疗器械,正正是希望结合机械人技术、工程学与生物医药等跨学科知识的成果,目的是为医生解决于诊断及治理的过程所遇到的瓶颈,提高医疗流程的效率。/港闻报记者 郭如佳 新冠肺炎疫情过后,不少患者均出现“长新冠”,为减少肺病病人频繁前往医院进行肺量测试的需要,团队研发出“AI家用肺部功能检测仪”,装置直径仅8cm,重约78克,方便用户在家中随时进行呼气测试及训练。 AI检测仪助病患居家呼吸训练 装置更设有一个“仿生生物力学的气流感测器”,让病人可透过吹气测试最高气流速,准确度达99%。此外,团队更特别结合了创新的趣味游戏,让用家可一边透过控制吹气力量,一边控制游戏中的飞鸟避过障碍,有助长期病患者在家中进行呼吸训练。 体内腔道疾病威胁人体健康,每年导致约2500万人死亡。申亚京团队研发出一款全球最小的多功能手术机械人,直径仅为0.95mm,体积较现有同类机械人小60%,集拍摄及精准导航能力,可协助医疗人员在人体内取样、传送药物及进行激光热疗手术。团队已将机械人用于肺部支气管模型及离体猪肺内进行测试,证实机械人能够在受限环境中保持优秀的介入导航能力,并拍摄清晰的扫描成像,同时能在困难部位实践多种治疗功能。 人类的双手拥有高度密集的神经分布,具备细腻的触感及灵巧的控制能力,然而,当手部神经、肌肉或关节处受到压迫或发生病变时,或会出现功能丧失、麻痹或针刺感等症状,特别是脑中风后,不少患者会经历手部动作障碍,及早发现和准确地诊断这些病症的严重程度,有助减低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困扰。然而,现时手部功能的评估一般依赖医生透过观察患者的动作,并结合经验作诊断。 AI手部触觉交互系统助复健 有见及此,申教授的团队开发呈圆锥形状、设有多达368个感应单元的AI手部触觉交互系统PhyTac,这个装置可精准对应手部各个发力点。患者只需手握装置尝试发力,医生便可即时在AI系统中对应手部位置的发力点,有助医生能快速监测患者的康复过程,更可配合VR虚拟实境技术设计游戏,让病人利用装置进行复康训练,从而制定合适的复健方案。 是次研发团队首创以植物“螺旋芦荟”的结构为灵感作设计,运用螺旋状纹设计PhyTac,显著提升感应器的密度之余,亦大大提升装置的传感范围,使装置能够准确反映手部力度,准确率高达97.7%。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