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平台应加强盲盒商家资质审核和产品监管 治理市场乱象

近年来,盲盒以其抽彩式的销售方式广受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群体的追捧。随着“盲盒经济”的快速发展,虚假宣传、产品质量、抽奖机制不透明等问题也逐渐显现。

当“未知惊喜”变成“确定陷阱”,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如何保障?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权益合伙人邢芝凡和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缑小丰对此进行了探讨。

郑宁指出,盲盒通过“未知性”和“收集性”激发消费兴趣,但其快速发展的同时暴露了监管滞后的问题。主要问题包括商品价值虚高、诱导非理性消费、商品质量不达标以及退换货困难。部分盲盒还存在安全隐患,如零食盲盒未标注生产日期。一些盲盒没有明确公示抽奖概率,或者中奖概率与实际情况不符,可能构成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

邢芝凡表示,盲盒市场的一些乱象已经触碰到法律红线。例如,商家提供的商品与宣传严重不符,宣传盲盒内含高端手机,实际收到的却是模型机,这严重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关于盲盒销售中的欺诈行为界定,缑小丰认为,商家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或虚假宣传,导致消费者基于错误认知作出购买决定,并遭受实际损失,就符合欺诈的构成要件。例如,若商家在宣传中明确表示“必中手机”或暗示消费者有机会获得真机,但实际上交付的均为模型机,且未对模型机的真实情况予以充分说明,这种行为可能构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规定的欺诈行为。

对于盲盒销售模式被质疑涉嫌变相赌博或虚假抽奖的问题,缑小丰认为,赌博以偶然性获利为核心,且存在“投入资金—获取财物”的射幸关系。若商家以“抽真机”为噱头,实际交付模型机,其本质是通过虚假承诺诱导购买商品,不符合赌博特征。但如果商家通过设计“资金-积分-提现”闭环或虚构无实际价值的奖品,则可能触及赌博风险。

如果平台售卖问题盲盒,邢芝凡表示,依据电子商务法,平台需履行审核义务和监管义务。若平台明知商家售假或欺诈却未采取措施,需承担连带责任;若商家跑路且平台未尽审核义务,消费者可要求平台先行赔付。反之,若平台已尽义务且能提供商家信息,消费者需自行追责。

消费者应当留存证据,保存商品页面截图、支付记录、沟通记录,必要时录制拆盒过程视频,保留商品实物及鉴定报告。选择正规平台,优先选择提供售后保障的商家,查看商家资质和用户评价,避免选择无证或信誉不佳的店铺。同时,应坚持理性消费,警惕“保底”“必中”“限量”等诱导性话术,结合自身经济能力消费,避免盲目跟风和过度投入。如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应及时维权,与商家协商解决。当协商无果时,可通过12315等渠道进行举报,或向法院起诉维护自身权益。

从平台治理角度而言,郑宁建议电商平台应主动要求商家提供商品合法来源证明、质量检测报告,杜绝盗版或“三无”产品。建立实名认证与信用评级制度,公示违规记录,实行先行赔付制度。平台作为监督的第一道门,应当通过审核机制将不法分子遏制在平台外,加强对商家资质的审核,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监测商家行为,及时发现和处理违规行为。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