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机构:二季度利率水平将逐步下调,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

中国银行研究院近期发布了《2025年二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报告预测,二季度利率水平将逐步下调,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

机构:二季度利率水平将逐步下调

报告分析指出,去年12月以来,一些金融机构形成降息预期并加力布局债券资产,导致债市到期收益率过快下行和债券价格过度升高。今年一季度,人民银行暂停了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并适度收紧了流动性投放。经过调整,目前债市利率已逐步回升至合理水平,投机现象有所缓解,为下一步政策利率调整奠定了基础。

随着政策发力及需求回暖,社会融资有望保持稳步增长。科创、绿色等“五篇大文章”领域资金需求仍将保持高位,相关信贷有望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此外,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安排,今年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大。国债、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速度将加快,发行规模也将显著增加。

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使流动性保持充裕。预计二季度相关总量型和结构型货币政策工具将逐步落地,货币市场紧平衡将得到明显舒缓。但为防范债市投机苗头复燃,利率水平或不会大幅下调。

报告预计,二季度债市波动趋于减弱,债券收益率低位震荡,风险持续收敛。从供给端看,2025年要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地方专项债“自审自发”开始试点,上半年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发行规模或创新高并保持较快发行节奏。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支持金融“五篇大文章”发展的专项金融债券发行将更加频繁,金融债、公司债等信用债的发行规模也将显著增长。

从资金面看,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下,市场资金面将呈现中性偏松的态势,全年债券收益率将延续下行趋势。金融机构出于资产配置需求,仍会对低波动、低风险的债券(尤其是长期债券)有较强的配置意愿。然而,随着债券供给不断增加,金融机构面临的资产荒问题得到显著缓解,“理财—债基赎回”、股市分流配债资金等因素可能会对债券需求产生扰动。

从宏观形势看,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将对债券市场违约风险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等货币政策措施将为微观主体提供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降低债券市场的违约风险。从微观主体看,债券发行主体评级状况持续好转。2025年一季度(截至3月20日),主体评级调低的债券占比仅0.14‰,远低于2024年一季度的3.46%和四季度的1.62%。

报告展望,二季度人民币汇率能够基本稳定在合理均衡水平。美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较强,可能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稳定造成压力。关税可能加剧美国通胀反弹风险,增加美联储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美国“加关税、加利率”对国际贸易及金融市场形势将产生重大冲击,也会影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稳定。

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稳定仍具备较为坚实的基础。政府部门积累了丰富而有效的政策工具,未来可通过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率等措施维护汇率稳定。资本市场回暖加速境外资本流入,外资流入将为维护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稳定提供支撑。去年10月以来,陆股通成交金额明显超出此前水平。今年一季度,受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板块支撑,股市保持良好态势,外资看多中国市场,这一趋势仍在延续。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