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机票代理水有多深 退高买低套路多

机票代理水有多深 退高买低套路多!近期,wowo遇到了机票问题。她在某头部旅行平台购买了一张1070元的机票,后来航班降价400元,平台未经她同意取消原订单,重新购买了降价后的机票,但并未将差价退还给她。

机票代理水有多深

飞行博主刘博伊也遇到了类似情况。他在另一家平台上花1182元买的机票竟是本应免费的“里程票”。他对此十分气愤:“里程票是根据航空里程兑换的免费机票,我相当于花了1000多块买了一个‘赠品’。”

社交平台上有关“差价票”“退高买低”的维权帖子不胜枚举。随着更多类似事件曝光,航司在“3·15”之际齐发公告,剑指第三方销售的价格陷阱。为了厘清“机票链”背后的种种复杂关系和利益,记者展开了采访调查,感叹机票代理这行“水”太深了。

机票代理商(以下简称“票代”)是机票分销模式中的重要一环,主要存在于线下的旅行社、代售点和各大OTA平台。消费者的机票预订、退改签等需求多由票代操作。OTA平台像一个“超市”,不仅自己做票代,还允许大大小小的票代将票源放在平台出售。

然而,对票代而言,这是一桩“不赚钱”的生意。票代需要获得航司授权才能卖票,但没有调价空间,主要赚的是航司代理费。据刘博伊介绍,现在一张国内机票代理只拿定额代理费,而且比较低,低舱位不给,高舱位一张票给几块钱,票代几乎挣不到什么钱。因此,一些代理商开始靠保险和附加产品盈利。

在纯靠卖机票利润极低甚至无利可图的情况下,一些代理商通过信息差卖差价票、里程票。机票价格调整变化大且不透明,临近起飞时票价可能大幅下降,这给了票代操作空间。大多数消费者付了钱后只关注出不出票,很容易忽略其他细节。在刘博伊看来,票代赌的就是消费者发现不了,“就算100个人里有两三个人发现了,他需要赔偿,但总体也是赚的。”

航司、票代、OTA平台的关系既相互依存又充满纠葛。航司希望提高直销比例,降低对代理的依赖,很多航空公司不再接受新的代理申请。随着票代“退高买低”“卖差价票”的行为频现,航司和票代的利益分歧随之而来。航司想多卖票必须挂在平台上,但又不希望OTA平台独大,因为如果OTA掌握了90%的客户群体,航司的话语权会受到威胁。

票代与平台的关系也很微妙。平台有自己的票代公司,但不可能拥有所有航司授权,需要票代补充票源。票代也能给平台刷交易额,用户习惯在平台买机票后,还会订酒店等,平台既有流水又获得了客户。李敏认为,相对票代,平台处于强势地位。平台会扣留票款直到客人起飞后才会打给票代,压资金的情况较多。

代理违规操作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是违规成本低。即使被处罚,票代还能挂靠在别的代理上继续干。平台自身也有违规操作,且对票代的违规操作持默许态度。刘博伊在维权时,平台都甩锅给小代理商,但他认为平台不可能不知道。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遇到类似情况最关心的是赔偿问题。wowo打了12326,也找了“消费保”,但客服扯皮说只是工作失误,最终达成“退一赔一”。经营者需承担“退一赔三”责任的前提是存在欺诈行为,在机票“退高买低”的场景中,平台或代理商往往会以系统故障、代理商误操作或不知情为由进行抗辩,模糊主观故意的认定。消费者难以确定具体的侵权主体,在维权过程中还面临举证难题。

有意思的是,刘博伊最终成功拿到赔偿的关键竟然是他的博主身份。他说出“我是博主”后,平台主动提出赔偿6000块。刘博伊的朋友也是历经曲折,索赔不成。一句“我是博主”,平台赔钱了,退一赔三。这一招有奇效,可能平台更害怕舆情风险。

有话要说...